
历史上的黑龙江一直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地区,目前在47个民族中,汉族占总人口的94.3%,少数民族有200万人。满族、回族、蒙古族、朝鲜族和达斡尔族人口多些,而锡伯族、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和克尔克孜族人口就更少。除一个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外,这些少数民族多数生活在68个民族乡(镇),920个民族村中。
在黑龙江47个民族大家庭中,满族一直是老大哥,一直生活于长白山以北、黑龙江中下游、乌苏里江流域的广阔地区。满族先民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的肃慎人,也是今天北方黑龙江流域诸族进入文献记载最早的民族。汉晋时期称之谓挹娄,南弱朝时期称之谓勿吉,隋唐时期称靺鞨。7世纪至9世纪靺鞨强大起来,建立了渤海国。契丹族建立的辽国灭渤海国后,“女真”代替了“靺鞨”这一族称,并于1115年统一北方,建立金朝,后被蒙古所灭。直到1636年皇太极继父位,建立“大清”,才定族名为“满族”。东北也有了满州之称谓。

今天黑龙江的多数少数民族都是这里的原始居民,有着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文化。锡伯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达斡尔族都是这样。锡伯族历史源远流长其祖先拓跋鲜卑早在东汉以前便活动在大兴安岭北段以“嘎善洞”为中心的地带。黑龙江流域是鄂伦春族的历史摇篮,他们是室韦族的后裔。从鄂伦春族的先人是北室韦的一部分及钵室韦、深末怛室韦和大室韦,较远的祖先可能与满族的先人肃慎族是同一系列的民族。赫哲族也一样,是满族的先人历史上强大的女真族的一支,是中国北方唯一的依靠渔猎为生的民族。达斡尔族人则是大辽契丹族的后裔。鄂温克族一直独立地生存在黑龙江大地上,新中国成立前,居住在额尔古纳左旗的极少数鄂温克族人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父系家族公社阶段,生活在原始森林中,过着共同狩猎、平均分配的原始社会生活。驯鹿曾是鄂温克人唯一的交通工具,被誉为“森林之舟”。
黑龙江的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兄弟在竞争中溶为一家的历史。历史上相当长的时间里是以满族的先人们是多数民族,成为主导,这期间满族和蒙古两个北方强大民族的关系是黑龙江民族史上的主旋律。黑龙江历史上的主要文明无论是渤海国还是大金朝,都是满族先人们建立的,先后被契丹的辽和蒙古的元朝所灭,直到最后建立了统一的清朝。当满人入关后,在黑龙江大地才最后以汉族为主导,满族成为了一个少数民族。但是黑龙江的文明是各民族一道创造的。就是当年强大的清朝在遇到沙俄的入侵时第一个进行抵抗的不是满清的中央政府,而是黑龙江流域的少数民族。达斡尔族、锡伯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这些民族都进行了顽强的抵抗。著名的雅克萨之战也是清军将领率领各民族的战士们共同取得的胜利。

多样化的宗教信仰
黑龙江民族的多样性,造就了文化的多样性,也形成了多样的宗教信仰。黑龙江不但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和东正教等现代的宗教,还有古老的萨满教。黑龙江的佛教属汉传佛教,大约在七世纪初叶唐朝时期传入,距今已有1300余年历史;道教传入黑龙江省大约也是在唐代;伊斯兰教传入黑龙江在我国的元朝时代,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天主教传入黑龙江可追溯到公元1689年;基督教十九世纪中叶传入黑龙江。东正教传入黑龙江,是一七二七年(清雍正五年)中俄签订“恰克图条约”以后的事。中国在那一年开放了恰克图这个边城与帝俄通商,帝俄的东正教教土便开始进入中国的东北边区传教。一九○三年,中东铁路通车,哈尔滨成为东正教教士传教的中心,哈尔滨市成了东北三省教堂最多的城市,仅东正教教堂就有22座。萨满教近存晚期原始宗教的一种,因为通古斯语称巫师为萨满,得此称谓。曾广泛流传于中国东北少数民族当中,鄂伦春、鄂温克、赫哲和达斡尔族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尚保存该教的信仰。现在东北的许多习惯都与萨满教有关,萨满教包括自然崇拜,偶像崇拜。巫术在萨满教中占主导地位。萨满即是神的化身,请萨满给人治病,俗称“跳大神”。信奉萨满教的人,相信萨满与神灵有来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