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白蕴灵秀,松江毓文杰。雄浑壮美的白山松水赋予吉林大地以生机和活力,积淀了多元融合、底蕴深厚、色彩斑斓的地域文化。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吸引了众多有识之士关注、保护、传承的目光。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吉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曹保明就是其中之一。
40年来,曹保明以对家乡、对历史、对文化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不畏艰难,勤勉执著,严谨认真,在资料收集、遗产挖掘、文章撰写等方面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努力,进行了许多开创性的探索和实践,传播和弘扬吉林地域文化理念,梳理总结吉林地域文化历史,提炼升华吉林地域文化精髓,使优秀的地域文化更好地服务于人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说:“曹保明的文化,属于原生态文化,他本身就是中国文化人的原生态,传承也濒危了。”曹保明抢救和保护下来的遗产,包括查干淖尔冬捕遗产在内的许多遗产都是“东北文化的源头记录”,这些遗产具备人类文化遗产的赓续性、延展性和启示性。他带领东北文化团队、专家文化团队、志愿者工作团队,始终站在时代文化前沿,彰显了一个文化学者的引领风范。
他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行走之路充满艰辛,除了在网房子过年,在伐木工人的工棚“拉呱”,就是去追寻那些有代表性的老渔把头、老淘金者、老伐木工,记录他们的口述过往,然后让一代代的年轻人接手传统,以便保持原生态,过渡到新生代。他在不断修复、丰富和完善文化遗产,包括长白山森林号子文化、松花江渔猎文化、闯关东习俗文化、东北老字号的故事……这些被人们忽视了、淡忘了的民俗传统和文化传承,再次得到了发扬和传承,并相继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1987年的春节他是在辉南县石棚沟金矿的工棚子里过的。那时,外面飞雪飘飘,屋里炉火闪烁。记录故事、整理故事已疲惫至极的曹保明不知不觉地昏睡过去,未烧透的炭火产生了一氧化碳,多亏工人们抢救及时,才捡回一条命。为了写《东北木帮史》,他多次深入长白山,到松花江、鸭绿江上去漂流放排,翔实记述在老山里伐木的木把生涯,他们的隐语、行话、归宿,以及特有的宗教信奉和采伐习俗,这些木帮文化充分展示了东北久远的开发历史和科技发展史。1994年,在木排上的一次采访,他掉进鸭绿江中差点丧命。
笔耕不辍,硕果累累。或许是对文化遗产挖掘、保护和传承的热爱带来的巨大动力,曹保明总是一个人激情澎湃。收集到的故事,不理出架构,理清思路,取舍好内容,仿佛就觉得“欠了一笔债”,必欲完成而后快,于是“下笔千言,一挥而就”。他曾创造过凌晨2点写作、7点左右“刹车”、写空2支圆珠笔、完成2万余字的纪录。
他深入民间,深入生活,把心融入到普通百姓中,汲取不竭的创作源泉。对每一个采访对象,他都献上一份礼品并跟他们一个锅里吃饭、一个炕上睡觉、一块儿种地、一块儿上坟、一块儿赶集、一块儿放木排,以一颗诚挚之心得到了人们的信任。他们毫无保留地倾诉着关东久远岁月里的故事,述说着逝去的文化和历史。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他听说一位老大娘当年从事过改造妓女的工作,而那些妓女从前曾跟随着长白山早期的开发者、淘金汉、木帮、土匪、马贼、打猎人、挖参人,与他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了解她就不可能全面深入地挖掘这部分文化。他费尽周折找到了大娘,经过再三的解释和恳求,终于获得了信任,了解到大量素材,也和这位大娘成了知心朋友。
他的许多调查报告、著作、民俗考察手记,都是历尽艰辛从一个个民间老猎手、老渔夫、老淘金汉、老马帮和民间歌手那听来的。他把这些整理成丰富系统的资料,告诉世界这里有一个“活态”的东北,他的地域文化研究展示了东北的历史和今天的精神风貌。
他创办《民间故事》杂志,推动民协三套集成和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发展。已出版《东北木帮史》《东北淘金史》《中国东北行帮》《东北民俗》《雪山罕王传》《东北文化源头记录》《东北马贼史》《世上最后一个懂鸟兽语言的人》等专著140余部,共计3000多万字,真实勾勒了沧桑岁月的历史纵深,鲜活展现了时代律动,让人们真切感受到风云激荡的事件、出类拔萃的英雄人物、淳朴浓郁的文化民俗……他三次获长白山文艺奖优秀作品奖,《乌拉手记》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二等奖。他在获奖感言中说:“留住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使命。这就是我最大的收获。如果没有这些传承人和他们的文化遗产,如果没有这些传承人独特的生活角落,如果没有我走进的这些生活,就没有这些书,所以我的很多书实际上不是我的。看上去是落上了我的名字,但在书的背后是那些根本没有名、不为人知的那些生动历程的传承者。他们才是我们应该敬仰、应该永远记住的主角。”
讲“老故事”,播新理念。几十年来,曹保明一直深入生活,扎根群众,把思想和文化奉献给人们,积极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鼓与呼,每年都会举办20多场公益报告会,为村落、社区、厂矿、电台、电视台、学校和机关送去知识和智慧,百姓对他有口皆碑。
2004年,曹保明出任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申报委员会专家组组长。他带领团队成功地申报了吉林省1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7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90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他先后百余次深入各地考察,行程1.8万多公里,几十次对从事文化遗产抢救工作的专家和工作人员进行辅导讲座,以提高人们的遗产抢救和保护意识。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他作为吉林省“祥云小屋”的发言人,带领大家向世界介绍吉林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得吉林省被文化部和奥组委授予优秀团队奖。
美国、德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台湾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新闻媒体都对他的研究成果做过报道并邀请他前去讲学。国内外评介文章达三四十种。
作为一名从事文化工作的政协委员,曹保明每年向政协提交的高质量提案都被采纳和应用。《新农村建设中应注意保护身边的古村落的提案》《关于吉林省民间文化产业开发的提案》等10个提案都引起很大反响,对推动吉林省文化保护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筚路蓝缕,挖掘传承。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曹保明几十年来兢兢业业地工作在第一线。无论双休日还是节假日,总是深入到民间,到敬老院、大车店,和那些能讲故事的孤寡老人、老传承人、老艺术家交流,并和他们一起走进深山老林、荒野雪原,采集、记录、抢救历史文化,倾注大量心血。
作为首届国家文化遗产保护杰出人物和年度贡献的获得者,他总是在考虑着祖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如何保护、如何抢救,以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为己任,时刻关注着文化遗产的发现、价值,尤其是文化遗产的流失。一天有24小时,渴望一天24小时都用在这项工作上!
他用140余部专著记录了许多行将消亡的民间文化遗产。他说:“抢救和保护文化遗产最重要的价值,就是让人们重新认识自己所生存的这片土地,认识自己所归属的民族,甚至重新认识了人类自己。这些年在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我有一种非常深刻的感受。”吉林省长白山区曾经是清朝贡品的基地,其中有一个贡鹰族,就是贡东北的鹰,让帝王们把鹰放在肩上展示威武,同时还用来狩猎。吉林市有一个鹰屯,在200年间专门为朝廷驯鹰,他重新把这种鹰文化挖掘出来,这个屯子由此产生了大量捕鹰驯鹰的文化传承人,小屯子声名远播。现在人们到长白山,看完天池,游完林海,都想到鹰屯看看。这就是文化保护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曹保明激动地说:“我觉得要说价值的话,就是让人类重新认识了生存的价值——那里的人们会骄傲地说,这就是十一代为清廷捕鹰并被认可的家族,其捕鹰驯鹰的能力是重要的文化遗产。那里的人们自豪地认识到自己生活的地方还有这么深度的文化,他们更深爱这片土地。从这种意义上来讲,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行者无疆,大道留痕。“我觉得留住村落文化就是留住乡愁,乡愁是联想,是怀念。”曹保明以自己的行动,努力保护传统村落,成为真正的村落守望者。无论是民间文化、文化遗产、地域知识、文化创意、文化开拓、文化扶贫,还是民俗礼仪,只要是生活中需要的、群众需要的,就能见到曹保明奔波的身影。曹保明发自心底地感叹:“文化遗产,当你了解它、认识到它的价值的时候,你就会离不开它。”他和同行者在生活中、在大自然中寻找着被人类遗忘的角落,鼓励他们走进一个又一个领域。
获得“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十大杰出人物”称号之后,曹保明更增添了一种力量,因为这表明文化遗产保护本身形成了一个品牌。他深知获得这样一个称号的同时更肩负一种使命。面对飞速发展的城市建设,他心存隐忧:许多历史文化遗迹都不存在了,有的只剩下一个名字,有的甚至只剩下了一个遥远的传说。他认为城市中最难保护的文化就在于此,这也是所有城市共同的难题。
“保护文化遗产需要全社会的参与。要让人们知道遗产是什么?保护的是什么?留住这些干什么?让人类、让社会、让未来、让历史有清醒的认识。文化遗产感动了我,同时也使我重新认识了文化遗产。”文化遗产传承着一个民族久远的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最重要的精神支撑。文化遗产以其永久的风姿激励国人,感动社会,唤起人们高度的时代责任感,守望精神家园,传承华夏文明,创新人类文化。
2017年12月28日,在圣水湖畔查干湖渔场举行的“查干湖渔猎文化原生态、新生代保护发展论坛”上,曹保明呼吁:要充分发挥专家的指导作用和文化作用,专家也要配合政府去实施主导文化的作用,通过密切贴近遗产去指导传承,不脱离生活指手划脚,不使遗产无序流失,不使遗产成为“遗憾”。他一贯坚持在建立文化遗产保护基地的过程中,专家要站在时代前沿去扶正这些遗产,指导并保护这些遗产,参与这些遗产在生活时代变迁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变化,衡量遗产在传承中困惑,特别是传承人的心思、感受、传承情况,要时时掌握遗产规律。按照文化遗产标准去寻找遗产,挖掘遗产,认定遗产,保护遗产,传承遗产,这是文化人类学的保护方式,符合传统文化自身特征,能够被生活和社会延续。
一次次旅程,一串串脚印,一个个村落,一遍遍追寻。
他的专注,他的行走,他的故事,让人们看见了山,望见了水,留住了乡愁。
选自《吉林日报》2018年7月26日 作者:刘斌